编者按:
“年味”是游子的归心;是全家团圆的欢乐气氛;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屋内的一股幽香;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葫芦,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是满大街挂满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节日气氛……
2018年新春之际,光明网开启春节特别众筹,围绕“年味”主题征集网友优秀作品。我们将从来稿中选取部分作品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一种感觉,是一丝牵挂,是一阙乡愁。还是别的什么?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字恐怕都没有一个“权威”和“唯一”的释义。
在老人们的眼里,年味是磨豆腐、舂糍粑、摊豆饼、杀肥猪;在孩子们的眼里,年味是穿新衣、放鞭炮、贴年画、收红包。在农人们眼中,年味不仅是团聚的温暖,还是丰收的盘点、来年的谋划。如今,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被人们诠释得更加多姿多彩。春联、龙灯、高跷、旱船融入了时尚元素;春晚、花鼓戏、二人转和电视台的迎春节目成了年味的佐料。但是对于思乡的游子,对年味有一成不变的感受,那就是团年饭的炊烟,是亲人期盼的眼神,是乡愁的原点。
如此看来,年味是精神的也是物资的,或者兼而有之。
我对年味有另一番感悟。多年来,这种感悟一直沉淀在心底,层层叠放了几十年。现在细品起来,那些特殊年代的年味别有一番滋味。
1969年,(武)汉沙(市)公路在革命化和土办法的喧声中变宽变黑。王东公社董店大队家家住民工,户户有地铺,村头村尾从早到晚流动着忙碌的身影。十六七岁的我们,每天用板车将通过汉江运来的堆放在漳湖垸农场的马良石料运到荆河镇装船,再由另一拨人经水路运到浩口工地。我们干到腊月二十九,都闻到家里飘来的团年饭的香味了,却接到了上面“三十上午送一车石头到码头,过革命化的春节”的指令。
我们有十二分的不乐意!无疑,抵触是无效的。除夕那天,我们比太阳起得还早,同我般般大的四个小伙伴心有灵犀地将板车拉上村后的荆(门)潜(江)公路,趁曙微人稀,默契而麻利的将公路两边用于养护的碎石装了满满一车,早早地送到了码头,比其他到漳湖垸拉石头的人们早收工几个小时。回家过年的理由到底没有掩饰住“小动作”的后怕,虽然比别人收工早,但躺在地铺上,那颗急切回家过年的心禁不住为我们的逆反举动狂跳了好长时间。中午那顿简单的民工团年饭虽然也有些许年的味道,但对于青春期的我们,浓浓的思乡年味中添了几分得意几分忐忑!
打上了特殊时代烙印的年味,深深扎根在记忆里,成为了对年味的另类解读!
在特殊环境里,有些年味是正能量的烹制,细想起来,至今都有骄傲不完的的理由。40多年前,我们在铁道兵部队,住帐篷、吃粗粮,打隧道、修桥梁,成年与石头钢钎铁轨打交道。平时,我们将对祖国的忠诚对故乡的思念对父母的孝道都化着了铁路的延伸和汽笛的欢唱。可每到春节,浓浓的节日气氛还是轻易地勾起我们思乡的情愫如六月的青草疯长。连队丰盛的饭菜和多彩的迎春活动挡不住我们怀乡的思絮如瑞雪般纷飞,端起酒杯,情不自禁地朝着家的方向凝望,夹起的饺子到了嘴边又放下,那是因为缺失故乡年味的遗憾和惆怅。突然到来的家信,瞬间吻干了新兵腮边的思乡泪。薄薄的纸片,在我们手中传来递去,共享的是亲人的牵挂和故乡的年味,远方的年味使军营的气氛有了别样的情怀。这样的年味,思念中有温暖、辛苦里有甘甜,传递的是付出、是奉献!这样的年味是财富是眷恋,我们一辈子回味不尽!
当年的年味,一如当下春节期间戍边守土的战士和坚守岗位而不能同家人团聚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忠孝不能两全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诠释对故乡对亲人千回百转矣志不渝的情感。
品尝最多的还是普通的年味,它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温,还是亲情的沐浴和故乡的召唤。简单的两个汉字,储存了满满的中国情节。年味里,有亲人团聚的欢乐;有火红春联和满地鞭屑的热闹;有地方美食的笑脸,有亲友相互走动的真诚。。。。。。
年味里还有浓浓的春的气息。桃花杏花在年味里孕蕾,油菜麦苗在年味里拔节!年味,用汗水、丰收作总结;年味,提醒人们,勤劳从头越!
今年,怵于节日期间动脉粥样硬化般的公路和火车站如蚁的人流,面对一票难求,多年来从不曾缺席故乡年味的我,不打算回老家过年。不曾想,这个尝试性的念头刚冒头,就被越来越近的年味否定!这几天,我让儿子穷尽办法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打算在除夕前,全家毫不犹豫地加入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
我们的年味,让乡愁融化;我们的年味,跟爱回“家”!
作者:鲍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