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味”是游子的归心;是全家团圆的欢乐气氛;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屋内的一股幽香;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葫芦,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是满大街挂满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节日气氛……
2018年新春之际,光明网开启春节特别众筹,围绕“年味”主题征集网友优秀作品。我们将从来稿中选取部分作品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年味儿,无尽的回忆……
梁 冬
有一种乡音成为你一生的言语,有一种乡愁让你一世怀恋,有一种乡情使你时时难忘。过年,稍纵即逝的五天,把乡音的交融、乡愁的再现、乡情的依恋穿越在一起,成为无尽的回忆……
年夜盛宴
夜幕早早降临,雪落无声沸沸扬扬。门外、院里、屋内灯火辉煌,门上镏金的大红对联,墙壁上“福”倒了的美好祝愿,室内闪闪烁烁的彩灯……大年三十,一种喜庆,庄穆的气氛在家里、家外飘荡。
屋里客厅的桌上摆了满满一桌菜:绿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桌中间一个热腾腾的火锅,散发着香味。尽管餐桌佳肴不算丰富,也并非奢侈,但象众星托月似的烘托着节日的气氛。围在餐桌周围的只有五人,我和妻子、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儿子媳妇大年三十才从北京赶回。前几年,他在大学求学,每年早早就返回家了,节前的一些杂活,儿子就干了,工作后就忙啦,扫家、擦门窗、炸煮的活都落在我和妻子的身上。不过也习惯了。现在五人坐在一起,儿子成了客人。妻子拿起筷子挟了木耳炒蒜苔的菜,放在儿子、媳妇的碟中说:“鸡鸭鱼肉吃腻了,多吃些绿色蔬菜:”。儿子看了看我们说:“可不是,现在是天天过年,早想吃些粗茶淡饭了。”
儿子的话勾起了六十多年前的事。解放初,父亲为一家人的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母亲和我们兄姐几个,每每过年别的家蒸白馍,买猪肉。我们家只蒸了一锅玉米窝窝头。大年初一,孩子们穿着新衣,拿着白馍,在街上比试,而我穿着一件拆洗的棉衣,口袋里装着一块窝窝头,别的孩子在吃着白馍,嚼得好香啊。而我拿着一块窝窝头,躲在墙角啃,生怕别人看见。回到家里,我眼里含着泪对母亲说:“咱什麽时候过年能吃上白膜、猪肉多好啊!”
“快吃吧!傻想啥!”妻子把我的筷子敲了敲。我愣过神,回了句:“现在真是天天过年!”
且不说,天天吃白馍,且不说,处处都有鸡、鱼、鸭、肉。饭桌上把人吃累了,肉把人吃腻了,酒把人肠胃喝坏了。于是,人们就想法子,吃没有污染的蔬菜,吃含有更多维生素的粗杂粮,生活好象又回到了几十年前,想念那粗茶淡饭阿!
“去拿一块窝头给儿子吃。”我说着,妻子从锅里拿出一块窝头给儿子,儿子嚼得很香,就象我儿时看到其他孩子吃白馍一样。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我们特意蒸了几个窝窝头。也许是下意识,但现在派上了用场。
看着满桌的佳肴,人们对它看淡了,也许对过年看淡了,但年的味还是浓浓的。它象一杯浓浓咖啡,更似一杯醇香美酒,浓缩到人们心里。
阖家团圆
鞭炮中送走了初一,初二家里人一下子增多了。大女儿、女婿从市里带着外孙子来了;二女儿、女婿从省城带着外孙女来了,家里的气氛骤然热闹了许多。干净的沙发被掀乱了,整洁的地上成了玩具场,脚也插不进去。如今都说孙子成了老爷。看到后代的后代,自然悠着他们,当宝贝一样敬着。
这种感觉毕竟只有春节才有一次,显得格外珍惜。过去儿女在身边,这种感觉成为一种常态,家里整天乱乱的,说笑声、训斥声不绝于耳,总想找一个清闲安静的地方。现在想起来,真是热闹了好。前些年,两个女儿上大学,毕业后又都飞走了,儿子以后又上了七年大学,留到了北京,家里现在安静了,清闲了,但心里又是一个味,家里好像有了暮气,想让孩子们搅动这一泓清水,吹起轻波,充满笑声。大女儿带外孙,隔一两个星期就回来,但正如乡村人们说的,“外孙是狗,吃了就走。”因此,电话成了一种连接儿女的桥梁,用它来解除我们心中的寂寞。看到两个女儿结婚生育,儿在千里母担忧。往年妻子少不了在电话里对儿子嘀咕、叨叨:“你都快三十了,还不找个对象”。儿子那边总是笑笑:“不急。”做父母的心里急呀,我们想看到儿子早点结婚,了却心头这桩大事,更想抱孙子,享天伦之乐。年前,妻子又给儿子打电话,“今年你们能不能早点回来?”儿子那边说:“你放心,我们早点回家看望你二老。”电话两边都笑了。做老人的是看重春节,总想在一个喜庆的气氛中全家团圆。
我想,春节家人团圆还另有一层意义。探望父母,孝敬老人,自不必说。儿女们各居南北,平时难得见面,难得一聚,春节就为他们构筑了这麽一个空间和平台。儿女们的亲情能够交流,兄妹的友情能够拉近,平素不多接近的孙子们,也在游戏中加深了印象。儿女工作进步了没有,父母们想听听;儿女们的工作中有什麽经验教训,他们也在一起交流,求取一个共同点。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这就是春节,一个家人团圆的日子。
团拜访友
放完鞭炮,吃完饺子,穿着新衣,人们打开满院春光,满眼春色的大门,见人就道一声:“新年好!”这一句“新年好!”给对方送去了祝福,送去了温暖,更象一缕春风沁入人的心扉。
这几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我们这个小区,都住着机关干部,每年正月初一,人们便不期而遇地集聚在一个平时晨练的空地,进行团拜,尽管仪式很短,交流时间不长,但满面春风,笑语朗朗,人们心里都是暖洋洋的,没有一丝多愁善感。
今年春节团拜少了一个领班的,大伙儿都戏称他为“村长”,他为人大度,笑口常开,每年都是他领着大家伙儿团拜之后,走东家,串西家。今年他不能来了。年前,他的老伴身患突发性病症不幸去世,他哭得象泪人似的。这里有个风俗,亲人去世,三年不贴对联,过了初五,才能出门走亲访友。这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看看村长去!”进了这位老干部家,他家里仍笼罩在悲痛的气氛中,儿媳都陪着他,他一脸愁云。猛然失去了几十年相伴的亲人,他难以承受,几天时间,头发白了许多,显得削瘦了许多,见人只是唉唉地叹息。人们只是开导他,劝他想开点,过了这一段到外面走走,换个环境。看得出,这位老干部很感激,特别是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大年初一,人们器重他,尊敬他,关心他。
这种团拜走访还有意想不到效果和意义。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某单位甲领导同乙领导,由于工作上的分歧,使两个人成了翻贴门神,坐不到一起,一谈论工作就牛蹄子两瓣。上级分别做工作,也没有效果。去年春节,甲领导主动上门拜访,话没有说三句,乙领导就握着甲领导的手说:“你能上门,我还有什麽说的。”真是相见一笑泯恩仇。此后,这两位领导消除隔阂,重归于好,被人们誉为春节访友的佳话。春节走访是在喜庆的气氛中进行,不带任何杂念,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完全是一种和谐和睦友谊的真实体现。
这是一种亲情,有着浓浓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