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25亿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2015年,病毒性肝炎共造成134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病毒性肝炎列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我国是乙肝大国,近年来,在各方持续努力下,在疾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5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1%以下,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中国在乙肝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乙肝防治的典范”,获得全世界的认可与好评。然而,我国幅员广阔,仍存在西部及贫困地区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母婴垂直传染的乙肝病毒阻断不够规范、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众多等问题亟待解决。
据了解,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等工作,实施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为此,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指导下,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启动了“扶贫攻坚健康同行——肝炎健康促进与防治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要求。该项目计划通过3年时间,在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甘肃、陕西、重庆、青海、四川、宁夏、贵州12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不低于30场次肝炎防治专家组下基层活动,通过权威专家深入西部基层开展健康促进与技术支持,提高西部地区的肝炎防治技术水平和公众健康意识;同时,在多个发达城市设立肝炎防治技术骨干培训基地,为西部地区培训300名技术骨干,以带动当地肝炎防治技术水平提升,切实提高我国西部及贫困地区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做好母婴传染阻断,规范乙肝患者的治疗,最终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庄辉院士表示,该项目主要围绕西部及贫困地区的基层防治展开,对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目标,以及践行我国《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扶贫攻坚健康同行——肝炎健康促进与防治项目”自2018年7月29日启动以来,已圆满完成一期既定工作任务。日前,该项目二期在京启动,15名来自青海、甘肃、云南等中国西部及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生,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肝炎防治技术骨干培训。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卸古表示,该项目一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了西部及贫困地区乙肝防治水平的提升。项目二期将继续以骨干医生培训和基层健康促进为抓手,增强医生规范化治疗水平及患者筛查与治疗意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乙肝领域的治疗率。作为该公益项目的独家支持单位,GSK副总裁、新兴市场企业传播及政府事务负责人徐丁表示,将持续助力乙肝防治工作向西部及贫困地区的不断深入。
“这个项目可以让基层医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运用前沿的学术知识和技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徐小元表示,项目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将规范化治疗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结束后,回到当地就能直接运用,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基层乙肝治疗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欧晓娟参与过多次基层义诊。她发现,基层医生缺乏规范化治疗培训,很少有机会参加省级乃至全国性、世界性的交流。因此,通过这个项目,让规范化治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走出去,才能让基层医生更好地获益。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王宇提出,除了基层专业科室医生的规范化培训以及新兴学术进展的获取外,辅助科室的水平也是影响基层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例如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如果这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同步增进的话,将更进一步推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得到同步提升、共同进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肝炎项目秘书长李祥也表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基层医生和患者对规范化治疗的标准有个清楚了解,一方面提高基层医生的规范化治疗水平,另外一方面加强患者教育,因为肝炎前期症状不明显,需要主动进行筛查。
作为此次肝炎防治技术骨干培训班的学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王亮表示,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自己一定会好好珍惜,努力得到提升,进而造福更多患者。“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甘肃地区,也会覆盖青海、宁夏、新疆,包括西藏的一部分地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基层乙肝防治的工作,包括中国乙肝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的宣传等。今后我们骨干学员也会一同前往周边地区基层,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随访管理体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