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创造绽放文旅多彩魅力
首页> 生活频道> 今日关注 > 正文

创新创造绽放文旅多彩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16 09:47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潮格温都尔山下,一片欢歌笑语。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的队员身着盛装,驱车60多公里,为当地牧民送去祝福。

  蒙古包前,队员们拉起马头琴,跳起蒙古舞,牧民们鼓掌、喝彩,有的加入舞蹈队伍,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文化焕发新气象,神州处处闻弦歌。

  今年以来,中国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影院座无虚席,景区人流如织,人们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在古城古村中品味乡愁,在多彩非遗中体验传承,在书店图书馆里浸润书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韧劲,传递着乐观自信;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绘就新时代美好生活新画卷。

  文旅消费人气足市场旺信心强

  “看一部、两部、三部”“来一刷、二刷、三刷”……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开门红”,“叫好又叫座”,汇集成一组组亮眼的数据——

  超67亿元!国家电影局1月2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取得我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的成绩。

  破100亿元!截至1月31日18时,2023年度电影票房破100亿元,刷新我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元纪录。

  一部部优秀作品,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

  票房节节攀升,展现出我国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

  此前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标定中国电影的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

  除了合家欢看几场电影,人们还手拉手来几次旅行,逛庙会、品民俗……烟火气升腾起来,涌动起蓬勃的消费活力,积聚起旺盛的人气、充足的信心。

  ——生活加快恢复,消费迅速回暖。

  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诗和远方,说走就走。为丰富假日旅游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打卡旅游休闲打开欢乐春节”2023年新春旅游休闲推广活动,联动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和旅游惠民措施,联合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旅游休闲产品活动,推介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推动旅游休闲成为广受欢迎的新年俗。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滑雪爱好者们沿着山地雪道飞驰而下;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里,新手们推着滑冰助手“蹒跚学步”;京张高铁轨道上,一列列冰雪专列送旅客去河北崇礼滑雪过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后的首个冰雪季,全民冰雪运动热情持续高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推出1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四时好风光”品牌线路……在充满希望的广袤田野,旅游火起来了、年轻人回来了、乡亲富起来了,一派欣欣向荣。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等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正在开启以中国乡村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不夜之城,灯火绚丽。

  炫彩夺目的烟花秀、包括猜灯谜汉服秀等在内的游园会、彰显工业特色的神农湖花灯展,以及市井长巷里的街头艺术表演、强身健体的全民健步行、热力四射的全民舞起来……在湖南株洲市,夜晚被绚丽的灯光照亮。自春节假期以来,株洲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经济活起来。

  北京八达岭夜长城对公众开放;四川成都开展夜游锦江、成都灯会、光影节、火花节等系列夜游活动;陕西西安举办城墙新春灯会……多地聚焦“不夜城”特色,激发夜间消费活力。据数据监测,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客流量达7780.8万人次。

  湖南省株洲市民龙蕾将拍摄的小视频发送给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让我们舞起来、跳起来。”

  ——迈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共9400余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40.92%,比2019年增长22.5%,票房收入3.78亿元,观演人数约323.8万人次。

  演出精彩纷呈,观众掌声不断。从1月18日至28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开年大戏《正红旗下》在首都剧场演出9场,一经开票就迅速售罄。

  “3年来,从剧场关闭到恢复30%、50%、75%上座率,到今天终于迎来了100%的观众。”首场演出谢幕时,在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声中,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激动地说。

  2022年,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

  从《“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到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国文化和旅游工作迈上新台阶,又迈出新步伐。

  “春节旅游市场高开,全年旅游经济稳增。”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奠定了全年旅游经济“高开稳增、持续回暖”的市场基础。

  文艺作品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

  2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元宵晚会》圆满播出,跨媒体直播总触达人次3.32亿次。精彩的节目让观众在开心中感受信心,在感动中品味奋斗。许多网友评论道:“节目组用心了,好看、感动”“传统文化设计巧妙、韵味十足”“足不出户赏花灯,像是天南地北的朋友们一起度过这个团圆的夜晚”……

  同样传递奋进激情和自信自强精神的还有春晚。“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除夕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而至,为海内外亿万观众送上了一道红红火火的文化大餐,充分展现了开心信心、顽强奋进的旋律。

  “抚慰心灵、提振精神!”“团结奋斗,美好生活!”观众纷纷点赞。

  有节目展现了老百姓在抗击疫情时守望相助的动人情景,有歌曲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企盼与畅想……“品味这些节目,温暖、感动、信心一齐涌上心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感慨,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

  近年来,繁荣文艺、促进创作的高含金量政策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勾画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出台,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令文艺界倍感振奋,推动佳作频出。

  时代呼唤精品力作,人民需要高质量文化。回应时代和人民需求,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重大文化创作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本扶持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记录新时代、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推出了一批能够在历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优秀作品。

  高质量作品极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红色的起点》《铁流东进》……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我们将坚持把时代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

  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谷文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音乐会版歌剧《张富清》、电影《长津湖》《守岛人》、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一部部作品通过小切口、微视角,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增强了广大人民的奋进豪情。

  把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种下艺术的种子。广大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让文艺的百花园为人民绽放。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展望新的一年,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文化事业惠民利民优质高效

  今年寒假,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南村村的孩子们在农家书屋度过了难忘时光——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党史、唱少先队队歌、讲年俗故事、画年画……浓浓年味、暖暖春意洋溢在孩子们心中。

  截至2021年底,58万多家农家书屋、57万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万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3215个公共图书馆、3316个文化馆、6183家博物馆……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丰富的文化服务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生活更充实、文化味道更浓厚、文化服务更便捷更贴心,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市民李艳对此有深切感受。她今年春节假期看了4部电影:“政府推出惠民活动,只要凭电影票根就可扫码领取新的电影票。于是忍不住看了好几部电影。”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各地政府纷纷发放文旅消费券,给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2023年春节假期,山东省级财政安排2.1亿元用于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等。河北、内蒙古等地统筹安排,提供一揽子惠民礼包。

  近年来,从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到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再到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更加有力,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大年初一,上海博物馆门口,人们无惧陡降至零下的气温,排起蜿蜒长龙。“参观者同比增长98.6%,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看大展,过大年,相得益彰。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我国博物馆总数6183家,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场、教育活动32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

  新春正是读书时,书香氤氲过大年。春节期间,湖北省图书馆累计到馆读者2.7万人次,较2022年增加30%。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说:“近年来,图书馆借阅服务范围越来越大,方式更加便捷,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风气日益浓厚。”数据显示,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的读者已达1.03亿人。

  图书销售量也悄然上升。吉林省长春市新华书店重庆路店内,来来往往的读者让书店异常“火爆”。“最近,书店的客流量明显增加。我们一天的销售额比前段时间近半个月的销售额还多。我们还开展图书促销活动,增长态势估计会继续保持下去。”门店经理曲连伟说。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表示,随着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实体书店进一步转型升级,相信2023年中国书业会开创繁荣发展新局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夜幕下,一条金龙划破长空,一边盘旋飞腾一边绽放火树银花,赤膊上阵的舞龙队员仿佛与金龙合为一体,肆意挥洒着粗犷豪迈……春节期间,在重庆市铜梁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梁龙舞令游客们连声叫绝,大呼过瘾。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村巷戏台传来袅袅越音。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推出曲目多样的越剧折子戏表演,让游客零距离欣赏越剧艺术的婉丽优美。当地立足原汁原味的越剧特色,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品味“越乡古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赏彩灯、逛庙会、办社火、唱大戏……传统年俗日益受到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中华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各地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超过1.2万场;“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参与视频总量超过6.5万个,直播超过580场,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实践、参观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线上线下同过中国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一代拥有更多节日文化选择,传统年俗的回归折射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精神向往和显著增强的文化自信。”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说。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各级文物、非遗灿若星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生活,成为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从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复兴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从全国各地设立2500余家非遗工坊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到我国以4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从国家版本馆投入运营,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从中国考古迎来百年诞辰,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中华大地5000多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全面复兴、生机勃发的喜人景象。

  与此同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23中国诗词大会》持续热播,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好评不断;在新媒体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度更是不断升温,数据显示,近一年抖音传统文化类演出直播场次增长205%,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圈粉”亿万年轻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素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本报记者 张 贺 刘 阳 王 珏 郑海鸥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南西裴村: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 甘肃通渭:医疗"组团式"帮扶惠民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3月22日,重庆万盛石林景区,各式各样的花儿竞相绽放,姹紫嫣红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彰显出浓浓春意。
2023-03-23 19:14
2023年3月2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禹越分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结合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的实际需求,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养老、膳食营养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为一体,打造适老化、多元化、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
2023-03-23 10:36
2023年3月21日,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在湖北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期为3月21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156所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展。
2023-03-22 10:42
2023年3月18日,山东日照经开区"天天有岗位月月有招聘"第六场专场招聘会在奎山体育中心举行,求职者向企业咨询岗位信息。该区先后组织6场专场招聘会,70余家企业发布岗位7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80人。
2023-03-19 10:41
2023年3月18日,河南洛阳,为期两天的中国小浪底轮滑文化节竞赛活动开赛。本次比赛设轮滑马拉松、速度轮滑(公路赛)、自由式轮滑等5大类10多个小项,来自全国各地154支代表队的2174名选手报名参赛。
2023-03-19 10:41
3月16日,北京,七彩云南亮相2023中国国际珠宝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6日,北京,中国国际珠宝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3-03-17 13:12
2023年3月14日,中国国际羽毛球大师赛在江西瑞昌揭幕。
2023-03-15 10:08
2023年3月13日,安徽黄山休宁县,茶农在有机茶园采摘春茶。春回大地,嫩芽吐绿。眼下,休宁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
2023-03-14 10:06
2023年3月9日,湖南常宁,天气晴好,金色油菜花与村庄、田园、河流山峦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
2023-03-10 09:47
2023年3月9日,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消防救援人员、索道维护人员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在天子山索道联合开展索道高空救援模拟演练
2023-03-10 10:09
2023年3月9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文交会在广交会展馆D区举行。广州文交会以“文化的广交会”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突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等亮点。
2023-03-10 10:05
3月7日,“与春之和——2023江苏省小幅油画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展。据了解,展览共展出237位画家的237件作品,将持续至4月9日。此次展览是2023年苏州美术馆农历年后举办的首次展览。
2023-03-08 11:25
惊蛰节气,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春茶已进入全面采摘期,侗乡茶农抢抓时节,采摘、加工早春茶。茶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三江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3-03-07 10:12
2023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许多集邮爱好者来到"雷锋邮局"选购纪念邮品。
2023-03-06 10:45
2023年3月4日,在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市民广场,志愿者为市民缝纫衣服。
2023-03-05 09:57
2023年3月3日,一艘货轮航行在杏花映衬下的长江重庆巫山段水域。随着气温的回升,长江三峡巫峡两岸,杏花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江水交相辉映,船行其间,如在画中。
2023-03-04 10:01
2023年3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广场的停车楼屋顶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154.18万度电,光伏发电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1537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03-04 10:01
2023年2月28日傍晚,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机动船拖着舢板披着晚霞驶向沿海码头,构成海上田园夕阳牧归图
2023-03-0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