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党建引领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小棒球拓宽就业路
冬日暖阳翻越高山,落在奔涌的怒江水面。
江畔,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的棒球车间里,57岁的李兰妹埋着头,手里两根针对孔、穿引、用力一扯,分开的球皮就拢到一起,一个漂亮的棒球初具雏形。“要用心,才能‘挣’出好日子。”李兰妹边说边把棒球小心放进小筐。
和谐社区是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搬迁社区,不少群众有家门口就业需求。怒江州坚持把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作为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推动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企业建设棒球车间等“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棒球缝制工艺简单,实行计件工资制,上工灵活,大家报名十分踊跃。”社区党委书记陈乾文说。
随着报名缝棒球的工人越来越多,棒球车间的73个工位有些供不应求。去年6月,怒江州各级党政“一把手”组成招商引资队伍,洽谈对接多家企业。“当地给的优惠政策力度大,还成立了工作专班负责扩容、招工、培训等环节,企业进驻很省心。”一家商贸公司的负责人决定投资扩大怒江州棒球车间规模。
扩容后的棒球车间,在和谐社区的工位增加了80个。招工信息一经发布,报名人数众多。“务工意愿强是好事,可真干起活来,问题却不少。”跟着陈乾文“探班”的社区居委会主任熊慕晴说着,正赶上新工人王波妞提着袋子来车间交付棒球。
王波妞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丈夫在距泸水市80多公里的外乡工作。参加培训第二天,她的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线勒得手疼,扯线一天,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因为不熟练,她一天只能缝一两个棒球,收入不高,回家照顾孩子也耽误工时。
和谐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安排党员干部专门联系服务车间,摸排工人劳动力技能、就业意愿、家庭情况等。
“通过摸排,我们发现类似王波妞的工人不在少数。”陈乾文说,社区党委马上与挂联单位、驻点工作队会商解决办法:需要照顾家庭的,可以把孩子带来车间,社区在特定时间提供就餐和托管服务;上手慢的,请车间的熟练工一对一“传帮带”……
“如果灵活就业需求强,还能申请家庭工位。”和谐社区第一书记曹勋说,“经过培训,工人只需来车间取材料,就能在家自己缝制棒球。”
听说有了“家庭工位”,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工作的王波妞马上跟社区提交申请。“在家工作可以照顾孩子,得空就能缝一会,灵活又方便!”培训结束不到两个月,王波妞每天能缝20多个棒球,每月收入近2000元,“家里日常开销不愁了”。
如今,棒球车间在和谐社区每月能生产4万多个棒球,而在整个怒江州的月产量更是超过22万个。
“产量上来了,就有条件引进关联工序车间。”陈乾文说,在州、市两级工作专班指导下,社区党委正努力引进建设棒球球芯制作、皮革剪裁等车间,进而降本增效、提高工价,“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像棒球车间这样“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在怒江州各地蓬勃发展,新增就地就近就业岗位1152个。“我们将继续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多措并举吸引合适的企业进驻,扩大家门口就业‘蓄水池’,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怒江州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张 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