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晚,科普中国说“多维地球 寰宇共生”地球日专场直播活动在北京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林草保护、地质遥感、极地探索、深海科考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守护地球的实践与思考,并与现场观众展开深入交流。
图为卢琦在做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
活动中,2024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荒漠化防治从“黄”变“绿”的显著成效。“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卢琦现场分析了三个秘笈:第一是我国2001年就率先颁布了关于防沙治沙的法律;第二是得益于科技的引领与推动;第三是全民参与到了治沙进程之中。
地球内部到底有着什么宝贝资源?航空物探遥感技术成为了“透视”地球的好帮手。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现场通过展示覆盖全国的航磁图,生动讲述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的奋斗历程。他特别提到了“2020年航空重力测量珠峰高度”的故事。“我们用国产技术,将精度由米级提高到厘米级。8848.86米——这个充满温度、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数字,是中国航空物探技术‘触摸天空’的新高度!”熊盛青说。
作为一名极地工作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邓贝西曾跟随“雪龙”号科考船历史性地首航北极西北航道,完整地穿越了北极中央航道,并完成首次环北冰洋航行。活动现场,他结合科考经验,以“北极航道”为例,深入分析了极地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及中国的科学贡献。邓贝西指出,中国已构建“两船七站”极地保障体系,从极地探索的“追赶者”成长为治理“引领者”。
图为张奕在做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
不仅有“雪龙”破冰前行,还有“蛟龙”深海探索。驾驶“蛟龙”号下潜至6000多米的深度是一种什么体验?“那里既没有阳光,也没有氧气。周围安静得只能听到‘蛟龙’号螺旋桨转动的声音。舱内湿度非常大,要全身贴满暖宝宝来取暖。”作为深海载人潜水器首批女潜航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张奕这样分享。此外,她还现场解析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科考成果和技术突破,在展现我国深海科考硬实力的同时,向公众发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倡议。
活动现场,专家学者还解答了观众们有关地球的诸多疑问,呼吁每个人尽己所能,为保护地球贡献出一份力量。
本次活动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以及科普中国的热心观众共计150余人参与现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