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不为学分不为分,就图听他说点啥!”在浙江理工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学校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渠长根的课堂堪称“现象级”:有人跨专业选修,有人毕业后回校蹭课,更有学生笑称“一门课是瘾,两门课是迷,门门课都追,只因讲课之人是‘根儿叔’”。
4月19日,渠长根带领学生漫步西湖之畔,让思政课乘着春风,浸润于山水,镌刻进心田。“三尺讲台装不下千年文明的浩瀚,一本教材道不尽中国精神的厚重。”深谙此道的渠长根坚信,“与其对着书本讲理论,不如让学生踩着历史的脚印自己悟!”
当日清晨,师生们自断桥启程,步移景换间且行且思。渠长根以景载道、借古喻今,精心设计山水揽胜、市井寻味、名人觅踪、民国遗韵、古建探幽等多元专线,让学生们于步履间触摸西湖的万种风情。他信手拈来文史哲工,妙语串起古今千年。“三步一典故,五步一金句,老师开口即星河!”本科生史宇飞的感慨,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行走路上,渠长根与学生们的互动精彩纷呈。“苏小小如何体现‘爱之花盛开,生命便欣欣向荣’”“葛岭上葛洪炼丹的朴素辩证法在哪里?”“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是谁的后代?”“西湖开放是怎样的治理情怀”……他巧妙地将历史典故、文化常识转化为启发思考的“金钥匙”,引导学生观细节、溯本源。学生们或席地而坐,抚石沉思;或争相抢答,各抒己见。这般沉浸式课堂,摒弃生硬说教,唯有趣味探寻。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精神赓续。讲起白居易、苏东坡等先贤治杭功绩,渠长根紧扣“以民为本”的担当精神;说到近代浙江革命先辈事迹,他又将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融入讲述,让学生深刻体悟史量才“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报有报格”的三格精神。他寄语学生:“人人都是时代的主人,平凡脚步亦能踏出不凡担当。”
此次实践课还融入学生主体讲解,研究生吕嘉敏、向临枫、樊怡婷在秋瑾墓旁、慕才亭边、蚕学馆前动情讲述,形成“教师领讲、学生主讲、人人传讲”的立体课堂。
自2008年至今,《西湖文化漫谈》课程历经18载深耕不辍,始终以西湖文化之韵为脉络、校史文化之魂为内核、红色文化之脉为底色,匠心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思政教学体系,先后入选浙江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更成为深受青年学子喜爱追捧的“金课”。
在39年执教生涯中,渠长根致力于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文化老街、红色场馆等,让理论扎根实景,让思政焕发新生。正如他所言:“最好的思政课,永远在路上。因为真正的成长,始于双脚丈量土地,终于精神照亮未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叶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