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8日,以“创新赋能防灾减灾,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 2025防灾减灾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大会旨在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学术前沿、产业创新与公益实践,建构政产学研用金融保险服务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为推进防灾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与会专家和嘉宾围绕防灾减灾、应急安全、城乡韧性、灾害预警、防灾技术等内容,探讨“关口前移、科学应对”的创新赋能防灾减灾救灾,致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名誉会长马培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周国辉、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出席大会主论坛并致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陈小军、副会长兼秘书长唐豹主持大会主论坛。主论坛上还颁发2023年度和2024年度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学技术奖。
马培华强调,技术进步是灾前预防、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来源。要搞清楚影响和制约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传播扩散的具体因素,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难题。要建立以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郑国光指出,当前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人工智能、DeepSeek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和应用,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创新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要抓住机遇,加快实现防灾减灾救灾智能化、无人化、自动化。
周国辉表示,浙江作为经济大省,要抓住历史机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在改革创新,安全发展的同时,继续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奋力开创浙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局面。
孙旭东表示,希望与会专家共享经验,在灾害精准识别、应急响应体系、跨区域联防联控等关键领域共同探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为提升防灾救灾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分别向大会作主旨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原一级巡视员于立志、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吴晓荣、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道明、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政企行业总监王烜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应急、消防、住建、地震等系统的管理人员以及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平台进行了学术报告分享和互动答疑。现场参会人数超过1700人,另有千余名群众志愿观摩。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2025年防灾减灾公益大会,联动慈善机构、救援队伍、公益企业与志愿者,构建防灾减灾社会共治网络。大会设置的 1万平米应急装备展区,沉浸式互动体验免费向公众开放,集中展示应急通信、智能救援、监测预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安全应急装备区域行(杭州站)活动中,分享了杭州城市防灾体系建设和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经验,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大会还举办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分论坛、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分论坛、防灾减灾人工智能分论坛等19场专题分论坛,同步开展多场学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活动。
与会人员认为,会议的召开对促进防灾减灾领域技术交流,加快防灾减灾科技成果创新应用,激发灾害防御领域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热情都具有特殊重要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黄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