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盛夏,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的一家运动公园人声鼎沸。这里曾是一处废弃的旧厂房,前些年经过体育化改造,如今成为多元潮流的运动胜地,重新绽放出无限活力。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全民健身,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国家战略和政策体系之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由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2013年末仅有1.46平方米,“健身去哪儿”多年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之问。在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从国家到地方,均下大功夫加快破解这个难题,到2024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平方米,我国体育场地正从匮乏逐步迈向覆盖广泛、类型丰富的新局面。
增量的背后,是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各地大力推动“15分钟健身圈”建设,优化场地设施布局,巧妙创新空间利用,新增大量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
空闲地、边角地、河湖沿岸、旧厂房、旧仓库、高架桥下、公共建筑屋顶……一些原本乏人问津的“犄角旮旯”,一时间变成活力满满的“金角银边”。如湖南长沙,对城市桥下空间进行大量改造,目前随处可见“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动感十足”景观,让“城市褶皱”长出了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向人民网记者表示,许多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发展速度很快,机制也非常灵活,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采取社区共建等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全民健身的需求。
2025年5月,市民在哈尔滨市群力体育公园锻炼。人民网记者苏靖刚摄
运动场地多了,赛事活动自然也就多了。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今年设系列赛280项,涵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各类人群;海南省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设计集越野跑、溯溪、攀爬、定向等项目于一体的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吸引了大量户外运动爱好者和专业选手踊跃参与;青海省“村BA”2024年总决赛共有16支农牧民篮球队参加,吸引观众3万余人;今年7月启幕的陕西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采用“运动集市+开幕式”的创新双轨模式,全部比赛将持续至10月,预计参赛规模超万人。
赛事活动是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体育赛事打破了体育馆、运动场的空间限制,走进景区、走进社区、走进商圈,走到百姓大众身边,推动体育成果全民共享。沈阳7月下旬的傍晚,暑热还没有退去,铁西区红梅文创园内灯光璀璨、人头攒动,2025年沈阳“街BA”篮球赛吸引了近千名市民汇聚。“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女子队员得分翻倍”,报名无门槛、规则创新让参赛选手比得尽兴;赛场外,潮流美食园区、体育文创集市让观赛群众玩得开心。
2025年全国毽球锦标赛在河北省滦州市举行,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人民网 赵亮摄
“全民健身战略发展至今,在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参与体育锻炼之外,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价值日益突显。”王裕雄表示,不断增加的运动人口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而通过赛事经济、文旅经济、购物消费等方式,“流量”也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增量”。今年5月25日,4万名跑步爱好者踏上兰州马拉松的赛道。赛事期间,兰州市推出参赛选手免景区门票等优惠政策,接待游客132.75万人次,全市30家星级宾馆平均入住率达到75.6%,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64亿余元、间接经济效益8.64亿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全民健身已悄然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健康理念逐渐深入,科学健身也日益成为大众日常所需。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2024年首次覆盖全国31个省份,通过375个常态化监测站点,累计提供33.19万人次的体质检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科学健身指导走基层送健康活动、科普活动等近150场,直接受益人群3万多人次。
群众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引领科学健身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371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63人。“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持续开展,2024年为2.6万多个行政村培养了超6.5万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按照《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目标,到2025年末,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截至目前,上海该比例已超过50.5%,而北京预计今年底将达到53%。中西部地区该比例略低,但基本都离国家平均目标不远,比如青海省目前就已达37.9%。
从2009年至今,全民健身日已经来到了第17个年头。10余年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断增加,运动人数比例不断提升,赛事活动不断丰富,大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变成了“去哪儿健身”的选择题,而破题思路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亦是民心所向。(欧兴荣、杨磊、王斯文、汤龙、马作鹏、吴茜薇、李学山、白鸽、米媛、况玉、苏靖刚、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