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学年,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热议——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8月31日,山东德州某小学迎来一年级新生报到,不少新生的名字如“知潼”“邕熙”等令人惊艳;青岛一所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作自我介绍,“丛鹿鸣、喻诗越、方胤旭、林见溪、沈听澜”等,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一个人的名字不仅关乎身份标识,更承载着家族的传承、父母的期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曾多次讲起给我取名的故事,当时为了找灵感,他们把《新华字典》翻了一周,反复查找和比对,不厌其烦、字字推敲的背后,是父母满满的爱与憧憬。
一个人的名字是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从“子涵”“梓萱”到“知潼”“鹿鸣”,看似是家长的取名偏好发生变化,实则折射出社会心理和文化审美的嬗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名字。新中国成立时,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很多人取名“建国”“国庆”“建军”。后面一个时期,“援朝”“卫东”“超英”“跃进”等名字大量涌现,与家国命运紧密勾连,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追求质朴、简单、健康向上的生活,“单名风”随之盛行,“强”“伟”“娟”“丽”等单名颇受青睐。进入新世纪,受各类网络小说和港台流行文化的影响,流行起了“子涵”“梓萱”等优美雅致的名字。可以说,名字的演变历程背后,藏着一个国家走过的道路,从闭塞到开放,从贫瘠到繁荣。
如今,更多富有古韵的名字映入眼帘。北京语言大学命名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采用诗词典故的新生名字占比已达38.7%,较2015年增长近三倍。这一趋势是“国学热”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公众开始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从《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寻找取名灵感,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对孩子而言,当他们了解到自己名字背后的典故和历史,也会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此外,报道显示,近些年“爆款”名字渐少,家长取名时更注重独特性和寓意。犹记得我上学时,一个年级总有两三个“皓轩”“子轩”,老师也经常记混。而当下新一批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80后、90后,相较于父辈,他们成长于物质更为富足、文化生活更为丰富的年代,因此也更注重个性化表达,希望孩子的名字不落俗套、意蕴悠长,在人群中更有辨识度。从随大流到审美日益多元,某种程度上,取名的过程也是个体与时代对话的过程。
当然,人名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张名片,还是要朗朗上口、简洁好记。一段时间以来,诸如“朱雀玄武敕令”“周天紫微大帝”等名字曾引发争议,一些人也因为名字里的生僻字而在信息录入、公共服务等场景下面临困难。在追求典雅、独特的潮流里,如果用力过猛,可能适得其反。
关于人名的特征和变化,总能引发一波又一波讨论。每一代人的名字里,都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气质的诸多内涵,很是耐人寻味。(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