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正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日,记者走访上海徐汇、普陀两区发现,两地立足区域特色,以AI技术为核心引擎,分别打造国际化跨境法律服务与基层便民法律服务标杆,让智能法治服务既有联通全球的广度,又有扎根民生的温度。
“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30秒生成智能表单,1小时就能对接全球专业律师,跨境法律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今年,徐汇区重磅推出“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依托覆盖全球120余个网点的服务网络,通过时区协同、地域适配、专业领域三重维度精准匹配,为企业跨境经营保驾护航。
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徐汇区依托上千家 AI 企业与近千亿核心产业规模,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智能法律服务网络。该计划通过“6+2”时区覆盖与120余个全球网点联动,实现知识产权、贸易救济等11大类涉外服务7×24小时响应,已成功处理美、英、日等国40余项需求,协助意大利企业落户、助力国企赢得跨境仲裁,彻底解决了跨境法律服务“找不对、响应慢”的痛点。依托“MTCC徐汇协议”搭建的跨国协作网络,60余家机构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让“徐汇服务”的全球速度与可靠性广受赞誉。
在普陀区“半马苏河”法治驿站内,“法小淘”数字律所正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王阿姨,点这里就能跟律师视频咨询,不用跑律所还免费。” 普法志愿者耐心引导老人操作,屏幕另一端的张律师很快给出专业法律建议。“真是太方便了!跟面对面咨询一样贴心。”王阿姨满意地说。
驿站工作人员介绍,“普法通”AI助手24小时在线生成法律文书,“法小淘”实现律师“云端握手”,覆盖婚姻家庭、劳动维权、合同管理等多个领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体验后连连称赞:“中英双语服务智能又国际化,感受到了上海的开放与友好。”这座“云上法律服务大厅”,正以科技之力打破地域与语言壁垒,让企业与群众随时随地享受专业法治服务。
从徐汇的全球跨境服务到普陀的基层便民服务,两区以AI技术为纽带,让法治服务更高效、更普惠。这种“技术+场景”的创新实践,不仅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硬内核”,更彰显了上海以智能赋能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探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
